国内外再生塑料标准比对

买化塑

买化塑
广州慧正智联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已认证
墙面漆   家具   家用电器  
比对了GB/T 40006.2与ISO、欧盟的再生塑料标准,较全面地阐述了我国再生塑料标准与发达国家再生塑料标准的差异以及相关因素,为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再生塑料标准提供指导。
研究课题:再生塑料

刘力荣 1 ✉,陈敏剑1,王建东1,张彦君 1,王仑2,李洲2,高建国 2

1. 中蓝晨光成都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成都 610041;2.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岛海关,山东 青岛 266114

摘要:比对了GB/T 40006.2与ISO、欧盟的再生塑料标准,较全面地阐述了我国再生塑料标准与发达国家再生塑料标准的差异以及相关因素,为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再生塑料标准提供指导。

关键词:再生塑料; 标准比对; GB/T 40006.2

0 前言

塑料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目前全球塑料年产量高达4.5亿吨/年,已累计生产100亿吨,我国塑料年产量2023年达8 100万吨,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相关数据显示,全球超过1/2的塑料原料在中国生产。回顾我国的塑料工业发展历程, 自20 世纪20 年代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少到多的跨越式发展[1]。其涉及的合成树脂工业、塑料机械工业和塑料加工工业均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塑料的应用已涉及人类生活和现代工业的方方面面,因大量使用塑料产品产生的废旧塑料回收利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2]。由于高分子材料化学定性较强,因此在自然环境中难以分解,容易造成废塑料污染问题[3]。如Geyer等报到,目前任有49亿吨废弃塑料未得到妥善处理[4]。传统的废塑料处理方式如回收、焚烧、掩埋、遗弃等均对人体健康、环境污染均产生不良影响。在填埋、热处理和回收再生这3种常见的处理方式中, 回收再生应该是唯一的可持续废旧塑料处理方法, 但是受限于目前的技术水平, 高效、高质的废旧塑料回收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3,5]。废塑料来源广泛且种类繁多,主要种类有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丙烯腈-丁二烯-乙烯(ABS)等通用塑料,也有聚酰胺(PA)、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工程塑料。2023年国内废塑料回收再生量约1 800万吨,其中再生塑料约1 300万吨,再生聚酯纤维约500万吨。本文对我国再生塑料标准GB/T 40006.2和国外再生塑料相关标准的主要差异进行了描述,并探讨引起这些差异的原因,为相关用户对再生塑料标准的合理使用提供建议。国内外再生塑料主要相关标准见表1。

表1  国内外再生塑料主要相关标准

Tab.1  Domestic and foreign recycled plastics main relevant standards

标准号 标准名称
ISO 472: 2013 塑料 术语
ISO 1043—1:2011 塑料 符号和缩略语 第1部分: 基础聚合物及其特征性能
ISO 15270:2008 塑料 废塑料回收和再利用指南
ISO 18263—1:2015 塑料 源自柔性和刚性消费品包装的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回收混合物 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ISO 18263—2:2015 塑料 源自柔性和刚性消费品包装的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回收混合物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ISO 12418—1:2012 塑料 用过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瓶回收物 第1部分 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ISO 12418—2:2012 塑料 用过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瓶回收物 第2部分 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ISO 5677:2023 用于不同塑料加工工艺的机械再循环聚丙烯 (PP) 再生塑料和聚乙烯 (PE) 再生塑料的测试和表征
ASTM D7209—06 减少废物、资源回收和使用回收聚合物材料和产品的标准指南
EN 15344:2021 塑料 回收塑料 聚乙烯(PE)回收物的表征
EN 15346:2014 塑料 回收塑料 聚氯乙烯(PVC)回收物的表征
EN 15347:2007 塑料 回收塑料 废塑料的表征
EN 15348: 2024 塑料 回收塑料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回收物的表征
GB/T 40006.1—2021 塑料 再生塑料 第1部分:通则
GB/T 40006.2—2021 塑料 再生塑料 第2部分:聚乙烯(PE)材料
GB/T 40006.3—2021 塑料 再生塑料 第3部分:聚丙烯(PP)材料
GB/T 40006.5—2021 塑料 再生塑料 第5部分: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材料
GB/T 40006.6—2021 塑料 再生塑料 第6部分:聚苯乙烯(PS)和抗冲击聚苯乙烯(PS-I)材料
GB/T 40006.7—2021 塑料 再生塑料 第7部分:聚碳酸酯(PC)材料
GB/T 40006.8—2021 塑料 再生塑料 第8部分:聚酰胺(PA)材料
GB/T 40006.9—2021 塑料 再生塑料 第9部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材料

由表1可知,ISO再生标准涉及再生塑料定义、再生塑料符号、回收指南、测试和表征,产品涉及PE、PP和PET但无具体指标;ASTM D7209-06标准已撤回,无替代标准,范围和内容与ISO 15270回收指南类似;欧盟EN标准涉及再生塑料产品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有PE、PP、PS、PVC和PET;中国国家标准涉及再生塑料产品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有PE、PP、ABS、PS、PC、PA、PET。

据Plastics-The Facts报道[6],2021年全球塑料产量达3.9亿吨,其中聚乙烯塑料占总产量的26.9 %。作为五大通用塑料的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是合成树脂产品中产能和产量较大种类,聚乙烯、聚丙烯总产能占通用树脂的70 %以上。2023年,聚乙烯全球产能14 189.1万吨,中国产能2 845.8万吨/年,聚丙烯全球产能10 295.5万吨,中国产能3 404万吨/年。对于大多数工业产品而言,国际标准(ISO 标准) 为各国标准的风向标,在生产与贸易中发挥着指引作用[7]

鉴于上述情况,为保持标准的适用性和标准条款的可比对性,本文对GB/T 40006.2再生塑料国标(PE)与ISO再生塑料标准(PE)和欧盟再生塑料产品标准(PE)进行了比对和分析。

1 标准范围

GB/T 40006.2—2021[8]的范围规定了聚乙烯再生塑料的分类与命名、要求等内容,从分子结构上明确了适用于GB/T 1845.1—2014[9]规定的所有乙烯均聚物以及其他1-烯烃单体质量分数小于50 %和带官能团的非烯烃单体质量分数不多于3 %的乙烯共聚物。由于医疗废物、农药包装和放射性废物等有毒危害性,此类聚乙烯不在该标准适用范围之内,同时也指出了不适用于PP和PE的混合再生塑料。其中,GB/T 1845.1—2014修改采用ISO 17855—1:2014 且聚乙烯适用的范围无变化,ISO 17855—1:2014也同时为现行版本,对聚乙烯的适用范围无变化。

ISO 18263—1:2015[10]因为标准化对象同时涉及到PP和PE,所以其适用范围为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回收再循环的混合物,这些混合物来自于具体的塑料日用制品,不适用于包装材料类的产品。同时也明确了不适用于新旧树脂的混合物以及含有特殊类型PP或PE的混合物。

ISO 18263—2:2015[11]涉及PP和PE混合物的试样制备和相关性能的测定,因此在范围里明确了稳定剂的重要性,指出在某些情况下有必要根据需要添加稳定剂。PE和PP中的常用稳定剂有光稳定剂、热稳定剂和抗氧化剂等。通过在生产中添加一定的比例,提高其耐性热、抗老化性和紫外线能力,从而提高产品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当使用过的塑料制品PP和PE混合物“重新”再生时,需要通过质控来保证其再生产品的质量。经过清洗、破碎、造粒、注塑等过程,制备得到测试试样,通过试样相关性能的测试可表征再生产品的性能优劣。ISO 18263—2:2015提及的在某些情况下有必要根据需要添加稳定剂,即在试样制备前的“过程”添加一定量的稳定剂以保证试样测得的性能稳定。

ISO 5677:2023[12]适用于100 %的PP和PE的再生料,也可与纯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后进行机加工的注塑、吹塑和各种挤出。指出了国家法规规定的健康和食品安全以及环境相关的再生塑料不在此标准适用范围之内,也不适用于PP和PE的混合再生料,为再生塑料的上游和下游用户对于产品的规格达成一致意见提供了支撑性文件。

EN 15344:2021[13]适用于半成品/成品的PE再生料。适用范围是与其他相关标准不冲突,与现行的立法不冲突,不适用于塑料废弃物。半成品一般指塑料加工过程中挤出型材、片材、薄膜,成品则是最终的产品。需要指出的是塑料废弃物是来自于日常生活或其他活动,对环境(空气、水、土壤)和人体可产生危害的废弃塑料和/或制品。塑料废弃物同时也是再生塑料的“原料”。PE再生塑料适用范围的比对见表2。

表2  PE再生塑料适用范围比对

Tab.2  Comparison of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PE recycled plastics

1.png

由表2可知,上述涉及PE的再生塑料标准适用范围,我国的国家标准包括均聚和共聚PE再生原料,ISO 18263包括制品的PE和PP,ISO 5677:2023包括“纯的”再生塑料PE和与纯料的混合料,EN 15344:2021包括PE的半成品/成品。GB/T 40006.2—2021和ISO 5677:2023关注的是再生的原料,ISO 18263和EN 15344:2021关注的则是半成品或成品。

由上可知,PE再生料从颗粒到半成品/成品,都引起了全球相关方的关注。塑料废弃物是环境常见的污染来源,不适用于其中的3个标准,可知国内外的相关方环保意识都比较高。

标准的适用范围是使用标准的前提,准确地把握各标准的差异,方可准确地使用各相关标准[14]

2 术语和定义

无论标准文本是否有无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ISO/IEC Directive Part 2规定了术语和定义为必备要素。PE再生塑料术语和定义的比对见表3。

表3  PE再生塑料术语和定义比对

Table 3  Comparison of terms and definition of PE recycled plastics

3.png

由表3可知,再生PE涉及的术语和定义涉及最多的是ISO 472 塑料 术语,其是塑料类标准的基础,应用广泛。其次是ISO 15270,现阶段已分为5个部分,包含总体原则、机械回收、物理回收、化学回收和有机生物回收,以适应现今全球对塑料治理的更高要求。

由上可知,再生塑料PE的术语和定义主要涉及ISO 472、ISO 15270,欧盟标准还包括CEN/TR15353:2007。

我国的国标与国际国外标准相比,除了上述涉及的标准,还包含了对再生塑料和混合塑料的定义,涉及面更广。

3 分类与命名

国内外材料类标准的分类和命名一般是以材料的代号(来自于GB/T 1844.1或ISO 1043-1)和其特征性能值为基础,通过材料的颜色、形状、使用的填料或增强材料的形状和含量、预期用途和/或加工方法、重要性能和添加剂以及特征性能值的不同区间所对应的代号和/或数字代号来进行分类和命名,为材料的评价和应用以及产品标准制定提供了支撑,目的是引入一个完善的命名系统以便满足相关方的要求,更好地促进贸易、交流以及技术合作。PE再生塑料分类和命名的比对见表4。

表4  PE再生塑料分类和命名比对

Tab.4  Comparison of classification and designation of PE recycled plastics

4.png

由表4可知,GB/T 40006.2—2021只涉及再生PE,ISO 18263—1:2015则包含了PP和PE的混合物,因此两标准列出的特征性能有差异,除了共有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和密度,ISO 18263—1:2015还包含了组分和颜色。ISO 5677和EN 15344则未涉及分类和命名。

4 要求/指标

由表5可知,关于再生PE性能,GB/T 40006.2—2021涉及15项测试、ISO 18263—2:2015涉及11项、ISO 5677:2023涉及16项、EN 15344:2021涉及12项。

表5  PE再生塑料要求/指标比对(选自ISO 10350-1)

Tab.5  Comparison of requirements/indicators for PE recycled plastics(Selected from ISO 10350-1)

5.png5-1.png5-2.png

表5以ISO 10350—1涉及模塑材料的可比单点数据对4项再生PE的标准进行了测试项目的划分。通过规范测试方法、测试试样的尺寸和试样的制备方法,可以获得具有可比性的塑料性能单点数据和多点数据,为塑料设计人员选择合适的材料提供有力的工具[15]。这些测试项目确保塑料材料在制造过程中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满足预期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为塑料材料的质量控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在流变性能中,4项标准都涉及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它是合成树脂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熔体流动速率值对塑料加工性能的质量有一定影响,熔体流动速率的准确测定在塑料工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6],可提供关于材料流动性能的具体量化信息,为选择塑料加工材料和牌号的重要参考,可选择更适合的原料以用于特定的加工工艺以提高制品的成型的质量和可靠性。同时,在实际生产中,通过对熔体质量流动速率的测量数据可优化工艺,提高生产和降低成本。在新材料研究和开发中,通过研究不同材料体系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的变化,可进一步了解材料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为设计和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GB/T 40006.2—2021还规定了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变异系数,能直观且标准化的度量测试数据的变异性,为用户提供方面的质量控制保障。

在力学性能中,4项标准则都考虑了拉伸强度,测定塑料拉伸强度对于评估材料性能、优化产品设计、控制产品质量、安全评估以及环境适应性评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确保塑料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并为产品设计和研发提供有力支持。ISO 18263—2:2015涉及弯曲性能,这对于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除GB/T 40006.2—2021外,其余3项国际标准都有冲击性能,通过评估质量和安全性,为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提供技术支持。

在热性能中,GB/T 40006.2—2021和ISO 5677:2023涉及熔融温度,它能表征材料的热稳定性,不同类型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熔融温度,对于材料的分类、鉴别和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它同时也是评估材料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测定熔融温度可判断材料的纯度、结晶度和杂质含量,进而评估材料的性能。熔融温度有助于选择适宜的加工温度,避免材料在加工过程中发生过热、焦烧或分解等问题。通过测定不同加工条件下的熔融温度,可优化加工工艺,提高材料的加工效率和质量。

塑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受到环境中氧化物和紫外线的影响,导致氧化反应的发生,从而加速材料的老化。为保证塑料制品的使用寿命,需要在制品中添加一定量的抗氧剂,抗氧剂的抗氧化能力一定程度上表征了制品的寿命,常借助 DSC 所测得的等温氧化诱导时间(OIT)来分析抗氧剂的耐氧化性[17-21]。GB/T 40006.2—2021和ISO 5677:2023也考虑了老化因素,都涉及了氧化诱导时间,OIT值越高,表示塑料材料在接触空气中的抗氧化能力越强。不同塑料材料的OIT值会有所差异,通过对比不同材料的OIT值,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它们之间在抗氧化性能方面的差异,为实际应用提供指导。

其他性能中,GB/T 40006.2—2021和ISO 5677:2023涉及水分的测定,水分是影响塑料颗粒力学性能如强度、韧性和模量等的重要指标。水分含量过高会导致塑料容易破碎、收缩率大,也会造成塑料颗粒在加工过程中产生气泡和变形。常见的工程塑料和合金都含有一定的水分,其分布和含量受到诸多外部因素影响如生产过程、包装阶段、运输阶段以及储存等。此外,在食品药品等领域,相关法规对含水量有严格要求,控制水分在一定范围可保证产品质量和避免相关法律风险。水分的测定在产品质量控制、生产中的成本控制以及优化加工工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项标准则都考虑了密度,密度的测定确保塑料产品的稳定性,通过监控密度的变化可发现塑料原材料的可能变化,并对终端产品的功能和质量提供保证。塑料的密度反映其类型和成分,有利于鉴别塑料种类,这对材料的分类和回收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环境保护和资料的循环利用。

4项标准除了ISO 18263—2:2015,都涉及了灰分。灰分可粗略判断塑料的成分及其含量。填充剂、稳定剂和润滑剂等添加剂是灰分的主要成分,因此灰分不仅反映了塑料中添加剂的含量、原料的纯度以及杂质多少,有利于塑料原材料的质控,对超出或低于预期的灰分含量可导致塑料产品的性能(如机械强度、热稳定性等)下降,也可导致塑料的物化性质发生变化而使得性能不稳定。

对于材料的外观,一般涉及颗粒和颜色。GB/T 40006.2—2021关注的颗粒外观是大粒和小粒,ISO 18263—2:2015涉及的是原料的物理性状如颗粒、薄片、珠状,EN 15344:2021关注颗粒大小和形状。GB/T 40006.2—2021未在性能要求里作明确规定,但在一般要求中明确颗粒应无明显色差,其余3项标准都涉及用目测的方式确定原料的颜色。

再生塑料由于材料本身、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材料的多次加工降解、水分的作用以及劣质颗粒的添加剂等因素,造成了再生塑料颗粒产生不同程度的异味。这些气味可能包含有害物质,如挥发性有机物(OVCs)等,可能会引起人员的呼吸不适、头痛、眼睛刺痛、咽喉不适甚至呕吐等症状,给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同时,再生塑料的气味对周围空气质量、土壤和水资源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测定其气味等级,对于保障人体健康、保护环境、提升产品质量以及指导生产和使用都有重要意义。

除EN 15344:2021外,其余3项标准都涉及红外光谱及相关测试方法,通过红外测试可准确快速分析再生的组成和性质,为质量控制和研发、研究提供支持。GB/T 40006.2—2021给出了PE特征吸收峰,ISO 5677:2023评估聚合系统的老化和鉴定。ISO 18263—2:2015 涉及PP和PE的混合物,因此通过红外光谱准确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可确保产品质量,同时PP/PE的比例会影响混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对加工工艺进行优化,提高回收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潜在风险。

GB/T 40006.2—2021的限用物质是重金属(铅、汞、镉、六价铬)和多溴联苯及其他有机物,ISO 5677:2023的污染物是对回收物样本中的固体杂质含量进行熔融分析,评估其数量、大小和物质(材料),EN 15344:2021的污染物是PE回收物中可见的非熔化颗粒和杂质。

相关研究已发现在人体血液中含有微塑料,若这些微小粒子带有放射性物质,会对人体产生更严重的伤害,特别是用于制造与消费者长期接触的如玩具、生活用品以及家具等产品,其带来的健康风险会进一步增加。放射性物质的不合理处置,对环境的危害并不比人体低,通过监测和控制其含量可防止其对环境的长期影响。基于上述考虑,GB/T 40006.2—2021设置了放射性物质的要求,经广泛调研,规定涉及产品的外照射贯穿辐射剂量率不超过所在地正常天然辐射本地值+25 μGy/h。

ISO 5677:2023和ISO 5677:2023涉及过滤等级,评估塑料的过滤性能为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不同过滤等级的材料适用于不同场合以确保材料的应用效果,同时可了解材料对微塑料等污染物的截留能力,从而评估其环保性能。

EN 15344:2021设置的残留物湿度,实际为挥发物含量的测定,测定105 ℃条件下的质量损失,是确保塑料材料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ISO 5677:2023 规定了再生PE的总透光率的和其实际应用密切相关,如对透明材料有需求的塑料袋、容器、包装材料等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和标准,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检验规则/质量保证

PE再生塑料检验规则/质量保证的比对见表6。

表6  PE再生塑料检验规则/质量保证比对

Tab.6  Comparison of Inspection Rules/Quality Assurance for PE recycled plastics

6.png

GB/T 40006.2—2021中对再生PE产品的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包含颗粒外观、灰分、密度、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和气味)和型式检验(包含了所有项目),通过组批和抽样,判定和复检规则来保证产品质量。

ISO 18263-1:2015和ISO 18263-2:2015未涉及。

ISO 5677:2023对应的是质量保证,里面涉及了不同批次的再生PE的测试。产品质量合格与否是由供应商和买方商定的。产品的质量保证可能来自ISO 9001认证。

EN 15344:2021要求供应商保存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记录,也提及了ISO 9001对产品质量的保证。产品质量合格与否由供应商和买方商定相关验收标准。

由表6可知,因涉及ISO 9001和买卖的商定条款,从质量管理体系的成熟度、广泛接受度和相关度方面,ISO 5677:2023和EN 15344:2021较GB/T 40006.2-2021更具有优势和灵活性。

通过上述比对,从标准文本的5个方面对涉及再生PE原料的标准进行比对,主要差异见表7。

表7  PE再生塑料标准主要差异汇总

Tab.7  Summary of major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cycled plastics standards

7.png

由上可知,再生PE的标准涉及的差异性是多方面的,首先标准使用的“门槛”就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适用范围要么是再生原料或者是再生制品,这需要标准使用者在应用再生料标准之前需要对标准化的对象有清晰的了解,以免适用产生偏差,造成后续测试项目和测试标准的不协调性。其次,GB/T 40006.2在标准的规范性方面更符合,主要体现在术语和定义、分类与命名这两章中。再者,再生料的要求/指标存在差异,原料相对于制品来说,具体数目和涉及条款更多,水平要求也更高,如红外谱图、放射性物质等。最后,在产品质量保证中,GB/T 40006.2明确了测试指标,更加实用和规范,而国际标准则是供需方的商定且未规定具体的指标。

6 结语

总体而言,PE再生塑料的国家标准GB/T 40006.2在综合方面都体现出了适用性广、覆盖面大、规范性好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整体严于国际同类标准,此可表明我国对再生塑料有更高的质量要求,为我国塑料标准“走出去”打好了坚实基础。

随着GB/T 40006再生塑料系列标准(PE、PP、ABS、PS、PC、PA、PET)的发布和实施,在推动了塑料循环经济和提升塑料回收以及产品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也存在技术要求高(回收、加工、处理等过程)、成本增加(再循环涉及的人工和设备成本)、普及度不够(部分企业缺乏认知)、再生塑料监管体系尚不完善以及相关的碳足迹计算和评估困难等方面的不足。

建议紧密围绕环保、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等核心要素展开再生塑料标准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定期跟踪比对国外先进相关再生塑料标准,在标准体系顶层设计等方面不断完善,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提高消费者对再生塑料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完善标准体系和监管机制,推动标准的普及和执行,加强碳足迹计算和评估方法的研究,为再生塑料的环保效益提供准确评估。

综上所述,再生塑料标准未来发展的方向将更加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市场需求与标准化以及政策支持与监管等方面。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推动再生塑料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构建绿色低碳的循环经济体系贡献力量。

参 考 文 献

1.李建军. 塑料工业:绿色低碳循环[J]. 塑料工业,2022,50(6):1-17. DOI:10.3969/j.issn.1005-5770.2022.06.001. 

LI J J. Chinese Plastic Industry: Green, Low-Carbon and Recycling [J].China Plastics Industry, 2022,50(6):1-17. DOI:10.3969/j.issn.1005-5770.2022.06.001. 

2.郑 强. 塑料与“白色污染”刍议[J]. 高分子通报,2022(4):1-10. DOI:10.14028/j.cnki.1003-3726.2022.04.001.

ZHENG Q. 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Plastics and “White Pollution”[J]. Chinese Polymer Bulletin, 2022(4):1-10. DOI:10.14028/j.cnki.1003-3726.2022.04.001. 

3.高 涛, 章煜君, 潘 立. 我国废旧塑料回收领域的现状与发展综述[J]. 机电工程, 2009, 26 (6): 5-8. 

GAO T, ZHANG Y J, PAN l. Review of pres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n recycling in field of waste plastics in China [J].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agazine, 2009, 26 (6): 5-8. [百度学术] 

4.GEYER R, JAMBECK J R, LAW K L. Production, use, and fate of all plastics ever made [J]. Science Advances, 2017, 3 (7): e1700782.

5.陈 丹, 黄兴元, 汪 朋, 等. 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的有效途径[J]. 工程塑料应用, 2012, 40 (9): 92-94. 

CHEN D, HUANG X Y, WANG P, et al. Recycling Effective Ways of Waste Plastics [J]. Engineering Plastics Application, 2012, 40 (9): 92-94. 

6.张李婷,张博,许维东,等. 聚乙烯塑料生物降解研究进展[J]. 生物工程学报,2023,39(5):1 949-1 962. DOI:10.13345/j.cjb.220868. 

ZHANG L T, ZHANG B, XU W D, et al. Polyethylene biodegradation: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s [J]. 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23,39(5):1 949-1 962. DOI:10.13345/j.cjb.220868. 

7.彭 菁,肖 达,吴映江,等. 塑料结构壁排水管的国家与国际标准对比分析[J]. 中国塑料,2022,36(4):135-141. DOI:10.1 9491/j.issn.1001-9278.2022.04.020. 

PENG Q, XIAO D, WU Y J,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plastics structured wall drainpipes [J]. China Plastics,2022,36(4):135-141. DOI:10.1 9491/j.issn.1001-9278.2022.04.020. 

8.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塑料 再生塑料 第2部分:聚乙烯(PE)材料:GB/T 40006.2-2021[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1:5. 

9.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塑料 聚乙烯(PE)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GB/T 1845.1-2016[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10.

10.国际标准化组织塑料技术委员会.塑料 源自柔性和刚性消费品包装的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回收混合物 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ISO 18263-1:2015[S]. Geneva:ISO,2015:9. 

11.国际标准化组织塑料技术委员会.塑料 源自柔性和刚性消费品包装的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回收混合物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ISO 18263-2:2015[S]. Geneva:ISO,2015:11.

12.国际标准化组织塑料技术委员会.用于不同塑料加工技术的机械回收聚丙烯 (PP) 和聚乙烯 (PE) 的测试和表征:ISO 5677:2023[S]. Geneva:ISO,2023:1.

13.塑料 再生塑料 聚乙烯(PE)回收物的表征:EN 15344:2021[S]. Brussels:EN,2021:5.

14.刘力荣,王二龙,向 理,等. 塑料拉伸标准比对及技术探讨[J]. 塑料工业,2023,51(6):99-103. DOI:10.3969/j.issn.1005-5770.2023.06.016. 

LIU L R, WANG E L, XIANG L,et al. Standard Comparison and Technical Discussion of Plastic Tensile[J]. China Plastics Industry, 2023,51(6):99-103. DOI:10.3969/j.issn.1005-5770.2023.06.016. 

15.王向东,刘本刚,张玉霞,等. 塑料性能可比单点数据和多点数据测试标准的分析与探讨[J]. 中国塑料,2005,19(10):91-96. DOI:10.3321/j.issn:1001-9278.2005.10.019. 

WANG X D, LIU B G, ZHANG Y X, et al. Analysis on Test Standards for Comparable Single-point Data and Multipoint Data of Plastics Properties [J]. China Plastics,2005,19(10):91-96. DOI:10.3321/j.issn:1001-9278.2005.10.019. 

16.牟晓红. 聚乙烯树脂熔体质量流动速率标准物质的研制[J]. 炼油与化工,2023,34(3):21-24. DOI:10.3969/j.issn.1671-4962.2023.03.005. 

MOU X H. Development of reference material for mass flow rate of polyethylene resin melt [J]. Refining and Chemical Industry,2023,34(3):21-24. DOI:10.3969/j.issn.1671-4962.2023.03.005. 

17.孙彦红,易传斌,皮 红,等 . 有机高分子材料使用寿命预测方法[J]. 高分子通报,2012(12):128--132.

SUN Y H, YI C B, PI H,et al. Lifetime Prediction for Organic Polymers [J]. Chinese Polymer Bulletin,2012(12):128-132. 

18.张立军,刘丽军,姜进宪,等 . 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塑料的氧化诱导时间和氧化诱导温度[J]. 橡塑技术与装备,2010,36

19.ZHANG L J, LIU L J, JIANG J X,et al. Determination of plastic oxidation induction time and oxidation induction temperature by DSC [J]. China Rubber/Plastics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2010,36(6):12- 15. 

20.Archodoulaki V M,Lüftl S,Seidler S. Oxidation induction time studies on the thermal degradation behaviour of polyoxy-methylene[J]. Polym Test,2006,25(1):83-90. 

21.Pardauil J J,Souza L K,Molfetta F A,et al Determination of the oxidative stability by DSC of vegetable oils from the Amazonian area[J]. Bioresour Technol,2011,102(10):5 873-5 877. 

22.Dobkowski Z. Thermal analysis techniques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mer materials[J]. Polym Degrad Stab,2006,91(3):488-493. 



给您喜欢的文章打个分呗!
(0)